印刷電商生存的本質依據是什么?
這幾年,印刷電商正處于激烈競爭的戰(zhàn)國時代;各廠家生生滅滅不斷演化,即使原來排名靠前的印刷電商也有落入后座的。那么,印刷電商作為一個整體,或說作為一種新的商業(yè)模式,它生存和發(fā)展的本質依據存在嗎?這個依據又是什么?
在探討這個問題時,應當給出一個最嚴苛的社會條件,那就是經過充分的市場競爭,印刷品的價格即透明又最低。為便于計算,我們先假設印刷電商承接印刷品的價格和線下印企承接同一印刷品的價格相同。
同一款印刷品如由印刷電商第一手承接,則該印刷品價款中,就要減去印刷電商自身的成本和利潤。那給承接該印刷品的印企的價款就比印企直接承接時減少了,印企如何彌補減少的價款並且也產生利潤呢?只有在現(xiàn)有水平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降低成本。
印刷圈內人都知道,降低生產印刷品的變動成本,空間十分有限,在此暫不作深入的探討。當前,有的印刷電商為合作加盟的印企建立印刷材料采購平臺,以批量大求取折扣價格,是降低印刷品變動成本的有效途徑之一。
我認為,想方設法降低印刷品固定成本的單位分攤,可能會是一條更寬闊的可行之路。具體邏輯梳理如下。
期間單位印刷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期間印企總成本/期間印刷品數(shù)量。在印企資源配置不變的前提下,一般其固定總成本即公式中分子的數(shù)值,也是基本不變的。要想降低單位印刷品的分攤數(shù)值,就要多生產印刷品,即加大公式中分母的數(shù)值。加大分母數(shù)值的途徑可以有兩個。一個是,不同的印企分別走各自擅長門類的印刷產品專業(yè)化的道路,才有可能以標準化的作業(yè),提高效率、比過去多生產。如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把同類同規(guī)格的印刷品集中到一條生產線或一個分公司去生產,就是值得印企尤其是與印刷電商合作的印企認真學習的先例。二是,印刷電商能提供給合作加盟印企專攻門類的印刷品數(shù)量,大于印企過去自己承接的數(shù)量。
根據以上探討,我認為,今后和印刷電商合作加盟的印刷企業(yè),一定要摒棄什么都干的全產品模式,走產品專業(yè)化的道路,才有可能和印刷電商乃至供貨商共生多贏,共同發(fā)展。